我为什么不喜欢《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总体来说是一部除了特效以外都不过关的电影。在巨资砸出来的特效包装下,观众被迫接受了这部观光片。何为“被迫”?就是那些逻辑缺陷的剧情和毫无代入感的煽情。

我为什么不喜欢《流浪地球》

我唯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影片开头。哥哥带着妹妹去拿衣服,结果穿帮了,他们一路跑出去,一句“给我弄死他!”后鼓声起来,一头红狮子舞动,舞动的节奏与鼓声丝丝入扣。但是这个镜头可能都不到10秒,随着画面拉远,红狮子也只是舞台上两只表演的狮子而已,更尴尬的是那些和春晚主持人台词一样煽情的旁白。

整个中国地下城给人的印象就是“声色犬马”,充斥着国外人看香港的感觉。这如果是西方通过社交网站的图片所看到的中国,也还情有可原,可是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中国,拍出的感觉却是如此“春节”?活生生的中国体现在哪里?在永远蓝白的校服里、在吃饺子里、在混乱的地下商场里、在被冻住了的地标建筑里、队服上绣着的五星红旗里?

这些都是媒体图像中抽象的中国,略带讽刺意味的中国。

不,活生生的中国不在这些给了特别镜头的高级PPT里,非要找的话,可能在驾驶座位旁边那常见的装着深色水的玻璃瓶里(可是我觉得是无心的,如果有心应该是泛着枸杞菊花或茶叶的),在车上挂着的红色装饰物里,在撸串里,在捞人的时候送上的贿赂礼物里,可是这些又都太少,还不如“北京市委交通提醒你,道路千万条,亲人两行泪”更为贴合生活。

如果说这些“他者”眼光中的中国让我缺乏带入感,更让我抽离的是电影里空洞和内容匮乏的感情。

刘启的爸爸托孤时,外公默默接过牌子,接受了“可以凭关系走后门”和“自己女儿被迫放弃生命”这件事。镜头一切换就是十几年,这个乐天派的、没心没肺的外公见到外孙和孙女,自顾自地在牢里听音乐,在开车去救援杭州、途经上海时忽然来了一段好像有些点题但却尴尬到不行的独白。他说“朵朵你别怕,这是爷爷以前生活的地方,那时候人没有钱但快乐,爷爷最想念的是奶奶做的饭,尤其是一碗咸得难以下咽的葱花面”。

这算是点题没错吧?可这时候的画面是什么?一个冰冻上海漫游……对不起,这段回忆对我而言是无法进入无法共情状态的。这种“无法共情”的感觉让外公离世这件事并无令人动容之处、让女队员突然打坏火石令人莫名其妙、让哥哥走哪都要嘶吼着带上胆小如鼠什么自救能力都没有的妹妹难以置信……那些为煽情而煽情的对白与配不上感情的画面让人无法代入。就好像坐在教室里,随时起来念一段煽情范文(这个场景影片里倒是表演了一次)。

整部片子总是在漫游那些奇观,展示惊奇的特效,一旦牵扯到真实的人物和活生生的感情,就让人觉得抽离。

在几个重要人物受伤、牺牲的时候,镜头永远都是不尴不尬的近景,即没有“天地无情”的上帝视角,也没有“一眼万年”的主观视角,导演只不过在“看图说话”。

对,“看图说话”是我对本片最大的感受。

前面这些还不算是影片最尴尬之处,最尴尬的看图说话莫过于那些新闻播报了。这些播报不但没有代入观众,反而赶跑了观众。

全球的灾难怎么表现?导演一定想过这个问题,但他用了最省事、最不用动脑子的方案:配几个各国语言的新闻播报,以显示“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灾难哦”。没有人,没有活生生的人所遭受的痛苦。

也拍过科幻电影的导演塔可夫斯基是怎么处理这种题材呢?看上去并不新奇,他也使用过新闻素材,但他使这些纪录片里调出来的素材经过重新剪辑、配乐,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非常自然。

当他表现战争苦难的时候,他用飞机、爆炸、街头逃难的行人来表现,不需要一句对白,但配上高亢甚至有些欢快的音乐,形成反差。

下面这段视频也是塔可夫斯基表现全球灾难的办法。在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惊讶的表情后,突然出现了白色的、巨大的“热气球”。先是仰拍,然后几乎是平视,这是当年莫斯科上空防空用的阻塞气球。观众可以看到作业的男人们好像木偶一般被吊在绳索上,而且,仿佛被“勒死”了,一排排的现场群众在围观这些“尸体”,如同围观耶稣基督的死亡盛典。这个场景非常荒诞。影片还配以古典音乐,言外之意也随即到来:是战争,还是献祭?是礼赞,还是哀乐?

因此,导演对灾难的反思不着一词就通过图像表达出来了。

《流浪地球》虽然一再强调家国情怀,甚至是提高到“人类共同体”这样的高度,这一定是政治正确的,就像研究生们每次谈到理论问题都热爱使用的学术概念一样。可是,太抽象了。

“回家”这个词可能是合适的,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观念,也比较具体。可是,“回家”带给观众的感觉,就如爷爷去世后兄妹俩的对话一样:“我们回家”“爷爷不在了,哪里是家?”对啊,没有人的地方是家吗?

“回家”的概念落不了地。

于是,我们就和只存在屏幕中的联合国领导们一样,吃着爆米花喝着奶茶,安安全全地欣赏着他们上演中学生拯救地球的闹剧。

不要以为“不喊口号”“不举拳头”就叫做“我们的电影终于不再乱煽情了”。其实,胡乱煽情始终存在。其原因在于,艺术工作者始终没有搞清楚,怎么用图像讲故事。

作者:芬尼根狂欢日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